找到相关内容414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(1)

     《大智度论》的四无量品,最大的特色即是开显了与空相应的修法 [12]。从空相应缘起来说,由于有情自性,是相依相缘相成,自己非独存体,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,所以能“恚”。了达有情的没有...18]。另外,还有念五种寂静法、以十法教诫自己、观察彼此的作业、念佛宿德、始轮回、念慈功德、作界分析及当行分施等 [19],皆是止息对怨敌恨的好方法。  第四步:此时应逐一地更换慈心观的对象,直到能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845703.html
  • 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

    147页 赤、白,亦无上、下、长、短。亦喜、是、 非、善、恶,有头、尾....若见一切人,恶之与善 ,尽...到,师云:‘道得即开门。 ’众皆对。南泉将锁匙于□间过与师,师便开门。又到 黄□,黄□见来,便开方丈门。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云: ‘救火!救火!’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345993.html
  • 佛教的断惑证真与儒家的存理去欲

    宗各派有不同的理解,但都以贪、、痴为根本。所谓“贪”,《成唯识论》卷六曰:“云何为贪?于有、有具染著为性,能障贪,生苦为业。”所谓“”,《成唯识论》卷六曰:“云何为?于苦、苦具憎恚为性,能障,不安隐性、恶行所依为业。”所谓“痴”,《成唯识论》卷六曰:“云何为痴?于诸理、事,迷暗为性,能障痴,一切杂染所依为业。”可见,众生的轮回是贪、、痴等烦恼作祟的结果,只要贪、、痴一日不断,众生就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1746115.html
  • 净明山人:中华禅随笔(3)

    智慧。志心谛听,吾为汝说:  善知识,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不饱,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有益。  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,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化如露如电。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本性是佛,离性别佛。何名摩诃?摩诃是大。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有边畔,亦方圆大小,亦非青黄赤白,亦上下长短,亦喜,是无非,恶,有头尾。诸佛刹土,...

    净明山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546132.html
  • 续比丘尼传(1)

    寺尼净真传净真,住长安积善寺,衲衣乞食,一生。诵金刚经十万遍,专精念佛。显庆五年,染疾,告弟子云:“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,两度见极乐世界,宝莲华上童子游戏。又有圣僧五度授记曰:‘我当作佛。’又曰:‘...京口夹山沙门震华编述 续比丘尼传守培序世间圣人,立于像形上观察一切,故曰:“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”男尊而女卑,夫唱而妇随,是以中国女子终生主权。以三从而为德,所谓未嫁从父,已稼从夫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0746217.html
  • 初期佛教“空之法说及义说”(1)

    sunna`抽象化所成 ] 指心处于“无我、无我所”乃至“无我、无我所、无我 慢随眠”之状态,亦即:“贪、、痴、烦恼,有漏业 ”之涅槃境界; 例如:`...`抽象化所成 ] 与女性名词 `sunnata` 同指心处于“无我、 无我所” 乃至“无我、无我所、无我慢随眠”之状态,亦即“贪、 、痴、烦恼,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946289.html
  • 佛法的人间性及现实性践

    心没有十恶业的活动,没有有漏的疾病及  生死;身、心与环境互动──“随其心净,则国土净。”人人  能由学习佛法,清净圣慧眼,现观缘起性、无常性、有漏苦性  、无我性、生性等,灭尽贪、、痴;以贪、痴  之无漏的十善业道生活。“内”具慈无量、悲无量、喜无量、  舍无量──四等心,“外”以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──四  摄事,维系人(有情)际关系;则理想的又实际的真、善  、美的现代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0746570.html
  • 论佛教的认知科学

       “云何行蕴。谓除受想诸馀心法及心不相应行。云何名为诸馀心法。谓彼诸法与心相应。彼复云何。谓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、信、惭、愧、贪善根、善根、痴善根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舍、不害、贪、、慢、无明、见、疑、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骄、害、惭、无愧、昏沈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忘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、恶作、睡眠、寻、伺。是诸心法。五是遍行。五是别境。...

    杨新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3746768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3)

    十一)──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贪、  │ │ 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  ├心所有法┼烦恼(六)──贪、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  ┌有为┤ ├随烦恼(二十)──忿、恨、憍、覆、诳、谄、恼、 ...生忍(耐怨害忍):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。  ②法忍(安受苦忍):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、渴、寒、热、天灾人祸、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。  ③生法忍(谛察法忍):以坚韧的意志,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1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4)

    一位修行人已经按佛陀一生所教诲的,穷其一生努力精进了,可是还是没有证得禅定、道、果,那么,才可以说未能证得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上,或者这个人是“二因人”的缘故(只有两种贪、的根本条件),或者过...次第是:出离心、慈悲心、空性正见。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的次第,学人要必先明之。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依学人的根性不同修法也就略有差异,但出戒定慧三无漏学----广为三十七道品,略为戒、定、慧之三学,而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2.html